Search

【關於 #校正回歸,之前的都是假消息嗎?】​
你不需要理解世界每個單詞的準確定義,​
  • Share this:

【關於 #校正回歸,之前的都是假消息嗎?】​
你不需要理解世界每個單詞的準確定義,​
你只需要理解一個事實:​

從5/22今天起,​
在你的認知體系,須增加721個確診案例。​

可以進一步討論關於 #媒體識讀 的議題是,​
這樣的操作,到底算不算中央「散佈假消息」?​

要想得到結論或答案,​
就要看你定義事件的「切入點」是什麼,​
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各別2個面相切入:​
1、於心論​
2、結果論​

📍 #於心論​
在放出消息前,​
是否已經得知消息存在不準確的可能,​
若因非必要且可排除的原因,執意公布消息,​
那麼,我會將這個舉動定義為「散佈假消息」。​

例如:明明知道來不及檢測完,​
但因為下午既定舉行的記者會,​
聽眾們會要當局給一個可以交代的數字,​
所以決定先行公佈可能存在謬誤的數據,​
這才稱作「散佈假消息」。​

📍 #結果論​
不考慮消息發布者的決策過程,​
僅採納客觀事實做為判定依據,​
當所公布之資訊和事實不符,​
那麼,「散佈假消息」的行為方屬成立。​

-​

各位認為,這樣算是「散佈假消息」嗎?​

-​

有讀者問我,「你認為假還是不假?」​
假不假,我們還真無從得知,​
現階段考究這個,似乎也無助於疫情,​
但有3點我認為很重要的認知,以下分享:​

📍 #批評簡單批判卻很難​
用任何隻字片語說聲「好」、說聲「爛」,​
不經深度思考就對一件事情下評斷,​
這叫做任性。​

所謂的「批判」,除了要能「評價」外,​
更重要是能夠點出問題,給予「合理解釋」,​
最後提供你認為更好的「解決方案」,​
這才是具備良好素質的公民。​

📍#誰也不希望疫情惡化​
任何極其簡單的評價,​
都是你作為旁觀者,給出你認為所謂「正確的」,​
倘若考慮到決策者的情境,哪怕僅是各方的壓力,​
我相信任誰都有可能失誤,​
只是失誤的「時間」跟「事件」不同罷了,​
所以還是要多點體諒才是。​

📍#理解行為所產生的後果是什麼​
我個人認為,就算提早公布那幾百個案例,​
似乎也不會改變民眾的任何作為,​
所以單就結果來看,​
其實有沒有公布,並沒有實質上的差別,​
當然,這並不意味著「準確數據」是非必要的。​
 ​
只是...​
砲火猛烈的攻擊,似乎也挽回不了現況,​
若想改變目前的劣勢,​
只能設法接受跟採取對應解決方案吧。​

-​

以上是我個人的想法,​
你可以不認同,但請學習尊重,​
各位應該都成年了,也受過基本教育,​
理性的討論,是你享受言論自由的前提。​

本篇在討論的是「媒體識讀」不是「政治」,​
如果不同意,那麼歡迎提出你的多元觀點,​
如果同意的話,可以直接分享出去。​

這案例會被我納入媒體識讀的課程當教材。

#回歸校正 #防疫中心 #臺灣加油 #各位撐住​

-​
​ ​
Youtube(未來影片都會上傳到這)​
👉🏻https://pse.is/Q59D2

Instagram(個人生活)​
👉🏻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wuchingkai
 ​
-​

【Final Cut Pro剪輯軟體】​
➡️ https://hahow.in/cr/jingwustudio

【影片製作必學6堂課】​
➡️ https://hahow.in/cr/jingwuclass

【關於合作】​
講座課程、影像製作、產品業配、行銷顧問。​
Mail / th845120@gmail.com​
*​
武敬凱 Jing Wu​
一年受邀開設破百場講座、課程,​
目前於數家公司擔任內容行銷顧問,​
偶爾接影像製作案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攝影師 / 行銷講師 / 行銷顧問 https://linktr.ee/jingwu
View all posts